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栏目列表

list

您当前位置:首页>>教师论坛
论课堂文化建设
作者:管理员 来源: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 日期:2014-12-17 浏览:1966

在长期的教改实践中,我们深刻的感觉到要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,从传统教学的桎梏中挣脱出来,必须创设一个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全新的平台,学习先进经验,结合我校的实际,我们创建了中牟二高课堂教学模式。形成自己风格的课堂文化制度,这个制度主要包括七个课堂教学步骤,二十八个字。

第一步,感知目标: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,挖掘教材内涵,制定学习目标。课堂上,精心创设教学情景,有策略的投放给学生。学生课前要预习课本,在自我制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,感知课堂学习目标,以饱满的热情,浓厚的兴趣进入学习状态。

第二步,自学文本: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学要求,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学生引入文本,学生则通过自我学习,在解决问题的同时,提出疑难,做好笔录。

第三步,交流学习:教师指令清楚,精心组织交流活动,首先是小组交流,一般安排4人一组,学生学习程度大致为ABC三个层次,按照教师要求,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后,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整理出来,然后进入第二个环节-----全班交流。课堂呈现出的局面应是自由竞争,你问我答,气氛热烈。

第四步,知识梳理:教师将涉及到的当堂知识点精心整理设计,学生则在指定时间内整理,理解,识记,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。

第五步,技能迁移:教师将当堂内容全部设计成考题的形式,并进行限时、独立的训练。在此基础上,小组展开讨论,当堂进行反馈,鼓励学生大胆质疑。

第六步,拓展训练:除了题目训练设计较上一步进了一层外,其余要求一致。

第七步,归纳延伸:在教师组织下,学生认真总结当堂所学,并查找当堂学习的问题与不足,把视野延伸到课外。

模式建立起来了,用“七步骤”“二十八个字”,去实施课程改革,去改变67个班,300多个教师的教学行为, 必须采取措施得以保障

一、渗透教育思考,完善教学技巧,让模式有血有肉有灵魂

教师在模式操作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,还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,教育教学理念问题。模式是理念的产物,那就用理念引领教师行为。

理念之一:循序渐进原则。这里的“序”就是模式的七个步骤;“渐进”是指这七个步骤是遵循着一个规律设置的,这是一个教学规律,也是学生认知规律;教师的任务就是“循”,循模式之序逐步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。

理念之二:竞争与合作意识。竞争与合作是当今与未来社会两大主题,在我们课堂上始终体现着这一主题,而且贯穿始终。

理念之三:学思结合思想。 我们课堂上强调重视当堂反馈的有形训练,听说读写等外显学习行为,更注重无形训练,即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始终,而且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。

理念之四:愉快教育思想。师生的课堂情绪始终是昂扬、饱满的,教师在课堂上激情四射,对学生满腔热情,欣赏学生,赞美学生。学生的课堂学习心理第一感到安全,第二感到快乐,在不断的课堂生成中,师生共同成长,感受到学习的愉悦。

理念之五:成功教育思想。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”是我们的教育理想,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环节学习中,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,对学习充满兴趣,对教师充满期待。

理念之六:因材施教思想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进步,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。在模式课堂上,则靠“小组学习”、“兵教兵”。实现这一教学目标,关键还是创设一个“小组学习”的氛围和机制。

理念之七:生活教育思想。文本呈现的无疑是生活的结晶,在课堂上积极创设情景,深入挖掘教材,引导学生体验感悟,这是新课程的要求,在我们的课堂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。

在进行理念引领的同时,对教师进行模式课基本功训练,例如:对教师要求,第一要有激情,第二要懂得如何欣赏赞美学生;第三要学会组织引领课堂,第四要学会调控课堂,第五要学会发号施令,用思想与策略,使课堂变得丰满起来。

思想的引领,技能的训练对课改固然重要,但是需要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,于是我们想到了构建课堂文化,用文化引领我们的课堂。

二、构建课堂文化,让课堂生动鲜活充满灵性

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范畴,走进校园,墙上刻着,纸上写者,满眼都是新理念,这固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,团队活动,文体活动充满了学生的课余时间,这当然也是非常可贵的,毕竟大家都在思考文化,而走进课堂,传统教学充斥于讲台,教师依然权威式的灌输,学生依旧是被动的接受,这种局面岂能是仅仅是用“可怕”两个字形容的了的。试想学生在校时间,除了吃饭睡觉,大约80%的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,而这80%的时间,他是在文化的沙漠中艰难跋涉,倍受熬煎。听一位专家讲过:认识了课堂,才算真正理解了教育;改变了课堂,才算真正落实了新课程。为了寻求竞业园课堂的持久的改变,我们就课堂文化建设做了如下思考:

1、要构建富于生命张力的课堂文化。

课堂文化建设要回归生活,创造以人为本的凸显生活教育特色,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,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,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的课堂文化。要成为我们的不懈追求。

我们认为,有生命张力的课堂应体现如下要点:

一是关注学生的经验,确立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目标;

二是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讯,创设学习生活情景;

三是紧紧联系学生面临的客观生活,运用自己的经验、阅历、和知识,对生成性的内容巧妙把握,因势利导,把思维引向深入,把课堂引向生活,把情感引向生命的更高境界。

有位老师教学牛顿定律时,在学生弄懂了定律的原理后,及时引导学生,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,方向相反。生活也同样遵循牛顿定律,别人对你怎么样,取决于你对别人怎样,别人对你怎样取决于你让别人对你怎样---看似信手拈来,实际上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,及对学科的深刻理解。

函数Y〓kx的公式,则成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人生的教学资源他说,Y是个因变量,代表人生成就,X是个自变量是客观现实生活,K代表个人努力的程度。若能以积极向上的状态应对生活,你会有丰厚的回报,K值越大,成就就越大。

教师在讲授浮力一课时,有一个大家熟悉的课例:用一只装满水的大烧杯、橡皮泥给学生进行实验演示。实验开始教师把橡皮泥捏成一个个橡皮砣,放入水中,学生观察到橡皮泥沉入水中。然后教师将沉入杯底的橡皮砣取出来,把他们捏成一只小船,放入杯中学生则观察到橡皮船浮在水面上,这是教师问学生橡皮船能浮在水面上而橡皮坨却沉入杯底的原因,在学生经讨论完全弄懂了水的浮力的原理之后,老师很巧妙的设问:同样是橡皮泥,为什么在水中的呈现状态各异?要求学生讨论并联系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实际,提出自己的思考。有的学生说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可能沉入水底或者浮于水面的时候,有起有落,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态度。这时候教师又进一步实验,把几个橡皮砣放在橡皮船上,学生发现橡皮船载着橡皮砣一起浮在水面。教师进一步启迪学生,你是一只小船的时候别忘了沉在水底的人们。将人生价值观渗透其中,不漏痕迹,运用自如。

2.要构建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文化。

文化有两种,积极文化与消极文化,课堂文化亦然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倡的是一种以进取向上、和谐融洽等主流价值观为主的文化,这种文化充盈于我们课堂的分分秒秒,班级的角角落落,滋养一颗颗年轻的心灵,使之愉悦、心动、奋发、进取,从而激发对学习、对知识,对学科的浓厚兴趣,并产生积极的行动。

我认为打造课堂氛围文化,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:

(1)挖掘学科内涵营造适于学科特点的氛围文化。学生走出校门真正能用在生活中的具体知识技能往往很少,但学科的方法、策略、思想却常常以更为内敛的方式沉淀在学生内心深处,成为他们人生思考的重要支撑,而方法、策略和思想却需要在学生学习知识、技能的过程中,由教师敏锐的捕捉、判断放大外现,并在课堂予以传递。譬如:大家熟知的“阿基米德之死”的故事,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攻入锡拉库萨并闯入阿基米德的住宅,看见他正在地上埋头做几何图形,士兵将图踩坏。阿基米德怒吼士兵:“不要弄坏我的图!”,士兵拔出短剑,刺死了这位旷世绝伦的大科学家,一代巨匠竟死在愚蠢的罗马士兵手里。数学教师在几何课堂上用动人的语调讲述这个故事,营造了一种对学科的专注、痴迷、探究的氛围,以及对愚昧无知的鄙视情绪,很好的调度了课堂氛围。

(2)用优美的课堂语言,营造高雅的课堂氛围文化。

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,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媒体,教师优美的语言无疑能为学科添彩,使课堂增色。不经意间就营造出一种有致高雅的课堂氛围文化。有一位教师,在他的中学第一堂教学课是如此开场的:“同学们,音乐可以激发或抚慰情怀,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,诗歌能动人心弦,哲学能使人获得智慧,科学可使人改善物质生活,但是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。数学世界很精彩,它与现实世界,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,众今天开始,我们将一起畅游数学的海洋……”散文诗一样凝炼的语言,通过教师优雅,恰当的呈现,无论从形式还是到内涵,都给学生以有力的冲击……优美的语言使学科知识的呈现更加科学与完整,使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美的熏陶,尤其使我们的课堂充盈着文化的气息。

(3)以教师的魅力,带动课堂氛围文化。

正如世界上不能有两片相同的树叶,教师在课堂上也是风格各异;有的洒脱,有的质朴,有的优雅,有的爽直,有的严谨,有的谦和,有的严肃,有的幽默。。。,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热爱,无疑是因为有一位自己喜欢的老师,所谓“亲其师而乐其道。”,

站在讲台上,教师的一切都应是美的,浑身上下都是教材,而这正是课堂氛围文化的主元素。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早就超越了学科本身,正是因为对老师教学风格乃至对老师个人的喜爱,因而对他的课堂充满期待。

曾经,课堂教学中常见这种现象,一个教师上课板书,来不及找黑板擦,就用手或衣袖在黑板上狂抹一番。如果这种行为也称之为文化的话,这是一种消极文化,对学生的影响是负面的,而当清脆的铃声响过,教师风度优雅的走上讲台,微笑着向学生鞠躬问好…优雅的肢体动作,亲切的笑容,谦和的态度,不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,更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来自教师的尊重,学生因而更加敬重老师,就在这师生尊重与被尊重的情感交流中,学生懂得了尊重的意义,感受到一种温暖的、和谐的氛围。而这种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认可与接纳,有利于教学信息的传输。

3、要积极构建智慧灵动的课堂文化

智慧与灵动是课堂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向,有文化品格的课堂,一定充满智慧和灵性,启迪心智、萌发智慧,是任何课堂都需要把握的基本目标。智慧灵动的课堂集中体现三个要点:一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式,二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,充满着教学过程的创造和生成;三是充满教学智慧。

由于工作关系,我听过很多老师的课,有一位老师的课令我难忘,我甚至忘记了她当时的教学内容,但我都记住了那个充满智慧的故事,而就是这个故事,使我又记起了那节课的内容,——古印度有一个好玩的国王,对大臣说希望得到一种好玩的游戏,谁能提供则重赏。有位聪明的大臣为他提供了一种棋盘游戏,国王大喜,问他要什么赏赐,聪明的大臣提出了他的要求,在64个棋格的棋盘上放麦粒。他的要求是:在第一格里放1粒,第二格里放2粒,…以成倍的数量放到64个格子,国王一听,不过几百斤啊!吩咐管粮食的大臣开仓取麦粒。管粮食的大臣计算了一下大惊失色,说“照此计算,全国的粮食都给他还差得远呢!”他把计算的数字给国王看:“这个数字比全世界2000年生产的小麦的总和还要多啊?”国王问粮食大臣“那怎么办啊?”大臣说:“其实他也不是想要麦粒,他只是想看谁比他更聪明啊!国王只须打开粮仓让他自己去数麦粒,就知道了!”果然不出所料,国王大悦,让两个聪明的大臣做了左右宰相,掌管国家大事。讲这个故事教师娓娓道来,边讲边把故事中的数字写在黑板上,而学生则完全被吸引到故事中,同时引发了他们对一组数字的计算和思考,靠热情,故事讲完,师生讨论这组数字,于是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引了出来,这里教师的智慧在于用这个智慧的故事,引发了学生智慧的思考,使课堂闪烁着智慧的光芒。

另一个案例发生在一节数学课上,教师安排学用量角器量出一组角的度数,突然一个学生喊道:“老师,我的量角器断了,还有个钝角度数没量,怎么办?”教师没有提醒学生借一个,而是就此抛出了一个问题:“同学的量角器断成两半,它还能量角吗?”这时有的学生说:“小半块肯定是不行了,没有中心点,那大半块还可以量。”另一个说“他要量的角是钝角,大半块也没用啊!”教师趁机说:“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?请同学们讨论一下!”接下来闪光点出现了:“先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,在所量的钝角上画一个直角,再用那大半块量角器去量余下的度数,之后加上90°,就是这个钝角的度数。”有的组“可以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,用大半块量角器分别量出两个角的度数后再相加就行了。”还有的组说“还可以把这个钝角补成平角,量出补上的锐角的度数,再用180°减去补上的这个角的度数就行了。”教师以智慧启迪智慧,不断生成,使课堂充满智慧和灵性。

4、要积极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对话文化

所谓对话,是指师生、生生基于相互尊重、信任、平等的立场,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、共同学习的方式,“课堂对话”意味着课堂不仅只传授知识,而是一起分享理解,即师生、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、经验和知识。交流彼此的情感、体验与观念,丰富教学内容,求得新的发现,从而达到共识、共享、共同。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。

新课程理念下的“课堂对话”,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谈话与交流,他强调了“对话”的基础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平等,即师生的课堂交流中,教师摆正学生的主体位置,给予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力,给予学生主动发言与参与的机会。注意,学生的这一权力,不是教师的恩赐,而是学生应该得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。其次是生生的关系必须是平等的,课堂上既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“贵族”,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“奴隶”。不管自然禀赋有多大差异,不管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有何不同,他们都享有平等的权力。

山东茌平县的杜郎口中学,砸掉了教室内的讲台,挂起了黑板,无疑撼动的是教师的权威地位,还给学生平等自主地发展空间。有很多学校学习杜郎口,纷纷砸掉讲台、挂起了黑板,却没有出现杜郎口生动的课堂,其实需要砸掉的是教师心中的讲台,需要挂起的是教师心灵的“黑板”。只有这样,在师生对话的时候,教师才会真诚的欣赏,大声地赞美,学生感受到的是师生之间的温暖与和谐,如沐春风;只有这样在生本对话的时候,才能充分相信学生,放手给学生,让学生自主与编者对话,与作者对话,除此之外,还包括读图、读实验、读网络等,让学生充分体验,只有这样才能在生生对话的时候,不仅让学生放声的讲,还能让学生静心的听,让不同的意见、观点彼此撞击,激荡,交融,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。

5、要积极建设思维探究的课堂质疑文化

联合国《儿童权利公约》中,明确规定了儿童的五大权力之一即儿童有“质问、怀疑、批判教师的观点或教材的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力”,课堂是儿童活动成长的主要空间,学生拥有“质问、怀疑、批判的权力”。但传统课堂上,实行纯接受式的记忆型教学,把学生作为“知识存储器”和“解题机器”,教师以能完整地执行教案作为最理想的进程。在这样的课堂上,学生情感得不到交流,思维得不到撞击,智慧得不到启发,教师粗暴的占领了本该属于学生的美好空间,泯灭了孩子的天性,扼杀了智慧的萌芽,剥夺了学习权力……面对这种现状,每个有良知的教育者,都不会坐视不管,但仅仅停留在对“应试教育”的指责上仍然是可悲的,“救救孩子”应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。构建思维探究的课堂质疑文化要重点思考以下几点。

(1)实施思维型教学是构建“质疑文化”的条件。

首先,传统教学文化是一种控制性文化,教师文化是权威性文化,教学文化是灌输性文化,而“质疑文化”无疑是传统的挑战。面对这种挑战,教师需要改变的首先是自己的心智模式,必须有一种接纳的包容的支持性的心态,并以此营造出一种温暖的、安全的、和谐的课堂氛围。其次,创设“质疑文化”产生的空间,给学生一个提高发展的平台。第三,积极构建课堂质疑文化的策略,并积极落实在课堂行为动作上。

(2)怎样在课堂上实现“质疑”呢?

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以知识唤醒知识,以思维引发思维,以问题激发质疑的过程。在各教学环节皆可实现这种质疑。

首先,“质疑”可从教师的情景创设开始,比如:生物老师的课堂氛围是如此创设的:“大鱼吃小鱼,小鱼吃虾米,反映了自然界中什么现象?”在引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,引出了“生物链”的课题。

其次,“质疑”在“自学设计”中引领,教师精心设计“自学任务”,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,在与文本的对话中,唤醒并重构已有知识,同时激发新的思维引出自己的质疑。

第三,“质疑”重在挖掘知识的内涵。在“自学”时做出引领,在“交流学习”中,一是抓住学生的提问进行指导,生发出对知识内涵的挖掘。(这是精心备课的结果)。二是以学生学习的首席身份提出问题,挖掘知识内涵引导学生获取积极的精神体验,从而生发出对文本、对知识乃至对生命的思考。

第四,“质疑”的前提是课堂学习中全体积极探究、合作与竞争。任何质疑首先要有学生对文本的阅读、思考与分析。其次是师生、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,否则,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将大大受到怀疑。

总之,课堂质疑正是学生学习的开始,也是课堂智慧生成的开始,而当课堂质疑形成一种班级文化,我们的课堂就变成了一个思维密集的“智慧场”了。

6、积极建设严谨有序的课堂机制文化。

没有制度的鼓励,课堂文化难以繁荣和发展。一切好的规则,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尊重。在一个类似小社会的课堂里,为了保证每个学生得到发展,就必须控制影响他人个性发展的现象存在。这个控制就是通过规则来实现的。规则的最终目的乃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的发展,在新课程理念下指引下,建立师生共同遵守的课堂制度,以制度落实形成独具特点的课堂机制,长期积淀形成一种机制文化,必将对提高课堂效率大有裨益。

在我们的课堂上

首先,建立的应是教师课堂文化行为制度。

第一、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与角色行为要求从学校的层次上提出来,并监督执行。

第二、教师要把表扬当作课堂最有力的武器,承担一切伤害学生自尊行为而来的责任。

第三、要给学生设置竞争平台,每堂评比“优胜小组”与当堂“学习之星”。

第四、设置多种渠道,比如课堂之外的图书、网络、媒体、社会实践活动等,将学科与生活问题沟通起来,以提高学生兴趣。

第五、课堂上充分尊重主体地位,留足时间,留够空间,让学生发展自我。

其次则是建立学生的课堂行为规则:

①小组合作制度 ②班级竞争制度 ③学习评价制度 ④角色责任制度等。

对于课堂制度建设,我们需重点注意的是:

第一、有意识而为之,并在做中不断完善与提高。

第二、师生共同创设,力求来自于学生。

第三、加强自我监督,贯彻执行到位。

从而在制度的落实中,形成为学科、为班级所特有的机制文化。

分享到: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!
  • 下一篇:让阳光照射“差生”的心灵